|
9月16日上午,恒源祥集团与东华大学联合举办的博士后开题报告会在东华大学延安校区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举行。
出席会议并参与评审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以泽教授,上海市人才局发展建设处副处长龚宇,上海市人才局发展建设处刘栋,黄浦区委组织部人才局人才科科长殷敏,恒源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忠伟,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周洪雷教授,恒源祥集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兼首席讲师狄彦侠,恒源祥集团品牌传播中心联席总经理郭建晨,恒源祥集团运营赋能中心联席总经理葛明。


会上,狄彦侠主任介绍了恒源祥博士后工作站的建设情况,周洪雷教授介绍了黄心怡博士的海外留学背景和研究积累。陈忠伟董事长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美学经济”三个维度,阐释了研究方向与企业战略的高度契合。他强调,海派文化的核心在于“中西融合”,而智能编织与绒线工艺的结合,将为企业开拓新的产业路径。

博士后研究人员、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系青年教师黄心怡博士,围绕“海派服饰文化与智能可穿戴技术的融合创新”作开题汇报,报告从理论解构、技术探索、产品实践、品牌应用四个层面展开。她提出,将海派服饰文化与智能可穿戴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技术—体验”的创新框架。研究不仅探索智能材料与传统编织工艺的结合,还着重开发兼具文化表达和情绪疗愈功能的智能穿戴原型,服务于恒源祥品牌的传承与升级,赢得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专家组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应用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孙以泽院士称该课题“耳目一新”,认为其不仅推动纺织科学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还将为文化与时尚的传承创新带来新机遇。他建议团队从典型应用场景切入,研发兼具功能、智能感知与美学表达的智能穿戴原型,并在智能编织技术与装备开发上形成突破,打造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创新高地。

陈忠伟董事长回顾了历届博士后课题的延展性,并展望未来消费者可能通过简易设备参与个性化生产,推动智能导向型制造。他提醒,要借鉴日本纺织行业的经验,把握人工智能兴起所带来的颠覆性机遇。
上海市人才局发展建设处副处长龚宇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博士后制度走过40年,已成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本次开题课题紧扣“文化+科技”前沿主题,兼具学术价值与产业潜力。

未来,恒源祥博士后工作站将继续携手科研院所与专家团队,深耕时尚与科技融合的智能穿戴产品,以科研创新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本次活动不仅展示了东华大学与恒源祥在产学研结合上的新探索,也为海派文化的活化与智能可穿戴的发展提供了新启发和新动力。
文:恒源祥博士后工作站
审 核:顾红蕾
|